查看原文
其他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3期目次+摘要

河海大学学报社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研究

张建红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风险及其化解路径

常宴会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政治观研究

刘学坤

论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

王玉萍

国企党建的“代表原理”及其实践策略

李锦峰,赵莉生


经济与管理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耦合性研究

赵   敏,辛沛祝,白   杨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环保投资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

刘   樑,李   雪,蒋   攀

最优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周   立,陈彦羽

 服务业开放、国民收入追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徐紫嫣,夏杰长


环境与社会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非预期后果及其转向

陈绍军,缑   杰,田   鹏

我国环境健康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不足及完善建议

李智卓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碳排放权的权利构造与应然理路

杨博文

村落边界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变迁及重建

孙   琦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常巧素,蒋   培



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研究


张建红


◉ 摘要:信息时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相互交织、相互融合的态势。这一态势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环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体系的时代化建构提出了崭新的要求:一是要提升思政思维更新能力,实现从“传统思维”向“数据思维”迁移;二是要提升思政模式革新能力,实现从“数据模式”向“区块链模式”迭代升级;三是要提升思政路径拓展能力,实现从“传统路径”向“信息化路径”拓展延伸。总之,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自主自觉地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国育才,为广大青年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发展资源与发展机会。


◉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代;能力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的风险及其化解路径


常宴会


◉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目前主要从大数据的技术特征出发论证这种技术的优势,对技术应用的风险缺少全面细致的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大数据技术存在3个方面的风险:过分看重数据分析容易忽视人的自由意志和被遗忘权,抑制人的成长可能性;以“过去决定未来”的思维方式进行预测容易导致预防式惩罚和个性化歧视;由于技术滥用和社会条件限制,现有的数据采集模式很容易侵犯人的隐私和其他权利。化解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风险,需要明确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以划定其应用界限,建立分类干预体系,区别对待意识形态安全、学生身心健康和多样化生活方式等问题,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前提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应用风险;隐私;法治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政治观研究


刘学坤


◉ 摘要:海洋时代的国家关系、国家兴衰和地缘政治,现代海洋实践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海权建构和现代海军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政治观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海洋沟通国家联系、丰富国家关系,海洋深刻影响国家强弱兴衰,海洋活动塑造新的地缘政治。海洋经济通过对生产力推动不断更新社会经济形态,并在资本主导的社会运转过程中加速新的阶级和阶级关系的生成,复杂的海洋经济关系还直接引起新的普遍的社会矛盾,并为世界性无产阶级革命提供条件。由探险、海盗活动到海洋贸易的海洋活动的现代性转变带来了海权需要,海洋扩大国家权力边界,但19世纪海权建设的实质常常主要是霸权体系形成,海洋法治处于艰难探索中。海军历史性地成为强国象征和海权的国家保障,海军的政治影响力增强源自海洋经济活动需求,海军运转高度依赖海洋经济活动。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洋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时代性特征,其所揭示的海洋政治的规律是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推动构建现代全球海洋治理体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指南。


◉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海洋政治;海权;海洋强国;海洋命运共同体






论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构建


王玉萍


◉ 摘要:马克思通过揭示资本主义“虚幻共同体”界定了“真正共同体”的价值内涵:从人的本质出发,人的真正共同体应超越共同体的虚假性,实现自我与他者和共同体之间的和谐共在,促进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做到:自觉倡导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撑张力;全面理解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共同体的自由繁荣相统一的科学内涵,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义性基础;始终坚持价值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正确立场,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义感召力;科学把握共同体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客观逻辑,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信心和决心。


◉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交互性






国企党建的“代表原理”及其实践策略


李锦峰,赵莉生


◉ 摘要:国有企业的终极所有权属于全体人民,促进国有企业发展便是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的根本利益不能是特殊的、分裂的,必须由统一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领导国有企业。因为“人民”的政治理念内在包含着代表性原理,人民要实现自我抉择、组织行动,必须经由代表这一中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使得代表原理贯穿于经济、政治的不同领域,不仅仅是物质利益代表,也是公共意见、共同福祉等政治利益代表,表现为党领导国有企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表现为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维护人民立场。在这里,国有企业党建引领与现代企业在要素投入方面的变革获得了部分的一致性,而且后者在成为国有企业新的活力增长点的过程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特有的体制优势,即不仅从企业成长的内在规律出发,更要从党和国家的经济社会要求出发推进国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将经济改革导向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公司治理;代表原理;要素投入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省域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耦合性研究


赵   敏,辛沛祝,白   杨


◉ 摘要: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数据包络法(US-SBM)和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9年30个省份的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进行了测度,借助偏离系数的耦合度模型以及面板Tobit模型等方法,从省域层面探究了两者耦合度的动态演进规律并阐明了耦合机理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全国绿色经济效率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具有地区非均衡的特征,而各省份的社会公平绩效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稳步提升的态势,绿色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绩效两系统耦合度保持稳定上升的趋势。大部分省份的耦合度变异系数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其中东部地区的耦合度变异系数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各省份耦合度的类型演变总体上以保持原有类型向相邻类型演变为主,在观察期后期仍有近1/3的省份处于初级以下的协调发展类型。在驱动因素探讨中,产业结构、财政分权、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以及环境规制均对两系统及其耦合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城市化率对耦合度的增长存在抑制作用;在分样本检验中,各要素对东部地区耦合度的影响效用更强。


◉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绿色经济效率;社会公平绩效;协同耦合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环保投资的因果中介效应分析


刘   樑, 李   雪, 蒋   攀


◉ 摘要:选择沪深A股2010—2019年化工行业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因果中介效应分析和门槛回归模型探究环境保护税、环保投资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保护税会抑制我国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环保投资在环境保护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起中介作用,且环保投资的中介效应占比为2.35%;环境保护税与环保投资之间存在单一“门槛效应”,门槛前后均会抑制环保投资,跨过门槛值后抑制作用减弱;当前我国化工行业的环境保护税税率仍处于门槛值左端,对环保投资的抑制作用仍处于较强阶段。因此,未来要提高化工企业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完善环境保护税制度,提高企业自身意识并制定相应的激励配套政策。


◉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税;环保投资;中介效应






最优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周   立,陈彦羽


◉ 摘要: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金融比率、金融活力、金融效率及金融密度4个子维度检验了金融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地区经济发展不仅受本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金融结构的影响;从金融结构对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来看,金融效率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金融密度则抑制本地经济及邻近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比率与金融活力显著地带动周边省份经济发展;金融空间结构在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影响的表现不尽相同。应继续深化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空间结构与实体产业结构匹配程度;发挥“有为政府”的政策指引功能和“有效市场”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根据本地产业禀赋基础实施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


◉ 关键词:金融空间结构;空间金融布局;空间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调;空间杜宾模型






服务业开放、国民收入追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徐紫嫣,夏杰长


◉ 摘要:从服务业开放视角研究国民收入追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仅从服务业规模维度的开放未必对国民收入追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更应该注重开放质量和结构;新兴市场国家的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比重增加对国民收入追赶指数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兴市场国家提升高技术服务进出口比重将有利于提高国民收入追赶指数;服务贸易占GDP比重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FP)促进国民收入追赶。因此,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既要强调扩大服务业开放对国民收入追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积极作用,更要重视优化服务业开放结构和提高服务业开放质量,不断提升服务贸易中高技术服务进出口占比,充分发挥全要素生产率对国民收入追赶的促进作用。


◉ 关键词:服务业开放;国民收入追赶;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全要素生产率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非预期后果及其转向


陈绍军,缑   杰,田   鹏


◉ 摘要:我国数十年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对移民生计恢复与共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非预期后果。在县域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系统梳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非预期后果的实践形态及深层原因,对于构建后期扶持政策转换框架及实现路径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多学科视角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非预期后果进行阐释,发现其实践形态主要包括移民身份核定方式欠科学致使移民数量激增、移民身份抑制了移民安置区的社会融合、持续性扶持诱发移民道德危机风险、持续性扶持对原住民产生双重剥夺、地方移民机构基于本位主义希望移民长期存在以及顶层设计者在制定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时面临两难困境等方面。结合我国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战略,基于扶持主体、扶持方式、扶持资源三位一体理论框架,提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转换路径,以期对下一阶段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政策建议。此外,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良好实践以及制度设计,对我国正在实施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亦可提供有益借鉴。


◉ 关键词: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非预期后果;政策转换;融入发展






我国环境健康管理政策的发展历程、不足及完善建议


李智卓


◉ 摘要:针对我国环境健康管理存在管理体制不完善、没有将公众健康融入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不完善、作为预防措施的环境健康风险管理不足和基础能力欠缺等问题,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健康管理政策的建议:理顺我国环境健康管理体制,确立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为主的环境健康管理体制;将环境健康管理纳入环境保护工作,确立环境健康管理的风险防范原则,并对我国现有的环境法律制度和环境标准体系加以修改和完善;贯彻预防理念,加强对环境健康风险的管理;加强环境健康管理的能力建设。


◉ 关键词:环境健康管理;环境保护;环境标准;风险预防;管理体制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碳排放权的权利构造与应然理路


杨博


◉ 摘要: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并将碳排放权定义为分配给控排主体在规定期间的碳排放额度。针对碳排放权的属性界定问题,学界的准物权说、用益物权说、规制权说均难以很好地解释实践。碳排放权在二级市场交易过程中的存在形式是数据,所产生的货币价值决定了其具有新型财产权的法律属性。在权利理论体系中,应当将碳排放权界定为“数据产权”,明确其作为数据财产在交易过程中的收益,厘清“碳排放权”与“碳配额”之间的关系,实现碳排放权作为“数据产权”承载交易主体的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满足碳排放权交易过程中气候正义的价值诉求。


◉ 关键词:碳排放权;碳达峰;碳中和;数据产权;准物权;权利构造;碳配额






村落边界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变迁及重建


孙   琦


◉ 摘要:基于村落边界理论视角,从地域、经济、治理和社会4个维度构建农民集中居住区秩序变迁及重建的理论框架。将农民集中居住区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既有村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阐释农民集中居住区边界形塑的实践样态和动力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于超级村庄、城中村等市场驱动型村庄边界的演化过程,农民集中居住区地域边界演化及社会空间重组具有显著的行政主导特征,经济、治理、社会等多元融合的地域关联及边界形塑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村落边界视角下农民集中居住区社会秩序重建应突破“农民上楼”“合村并居”的行政社会实践逻辑,以发展型社会政策理念重构新型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实现农村生活与城市体验空间融合、农耕文明与都市文化地域重构、礼俗秩序与法理规范协同共治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 关键词:农民集中居住区;村落边界;社会秩序;边界形塑






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进入乡村的社会过程研究


常巧素,蒋   培


◉ 摘要:乡村治理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现代数字技术开始进入乡村社会,在乡村公共事务治理中发挥效用。通过对浙江省部分乡村垃圾分类数字技术运用的实地调查,探析乡村治理数字化实现路径及可能的社会影响。研究认为,该项技术成功“进入”乡村,需要地方政府、村干部和村民等主体共同努力与合作;垃圾分类数字新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也会给乡村社会带来一系列变化与影响。从政府在乡村的权力集中,村庄自治力量的弱化,以及村民日常行动逻辑的改变等方面,可以明显看到“技术下乡”的社会影响。如何有效平衡政府管理与村庄自治的关系,建立一个长久、稳定的乡村治理机制,是乡村推广垃圾分类数字技术时应着重考虑和持续关注的问题。


◉ 关键词:乡村治理;垃圾分类;数字技术;社会影响;浙江省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我刊官网(https://jour.hhu.edu.cn/hhdxxbsk/home)并查阅近期完整版PDF




往期回顾01

陈冠宇:等级治理、市场治理、网络治理的模式演进及融合——基于Q市“绿色出行”项目的考察

02

徐倩:老龄数字鸿沟根源剖判与数字包容社会构建方略

03

王玲,谭雨欣:共同富裕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语言服务研究

04

孙良顺,吴上:基层避责的内涵属性、表现形式与生成逻辑——基于基层政府减贫实践经验分析

05

戚晓明,严斌剑:类型学视角下的“同乡同业”与乡村振兴

06

刘凌,肖晨阳: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农村工业环境成本转化机制

07

王翌秋,郭冲: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与产业绿色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08

张骞,罗昌瀚,周鸿勇:专利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产业结构的门槛效应分析

09

张晓婧,刘建军: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特性、主体与策略

10

吴瑾菁,陈颉:大数据时代信息伦理的挑战与反思——以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为视角

11

孙其昂,夏方坤:复杂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的社会建构

12

刘勇,王怀信:《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当代释解

13

齐卫平:论伟大建党精神先进性的三个维度


- END -

新媒体编辑:河海大学期刊部媒介传播工作室



一流学科  一流期刊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河海期刊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